藥物性肝病

藥物性肝病是指由臨床治療用藥或個人以治療、營養或娛樂為目的(包括藥物濫用)使肝臟受藥物毒性損害或發生過敏反應所致的疾病,占整個藥物不良反應的10%~15%。本病發病率逐漸增高,占所有黃疸住院病人的2%,占暴發性肝功能衰竭中的10%~20%。

 

臨床上分爲急性和慢性兩類,急性又分爲肝細胞型、肝内淤膽型、混合型;慢性分爲肝炎型、肝内淤膽型、脂肪肝型、肝血管病變型、肝硬化及肝臟腫瘤。另診斷標準:

  1. 有與藥物性肝損傷發病規律相一致的潛伏期;
  2. 有停藥後異常肝臟指標迅速恢復的臨床過程;
  3. 必須排除其他病因或疾病所致的肝損傷;
  4. 再次用藥反應陽性。

符合前3項,或前3項中有2項符合,加上第4項,均可確診。

 

本病根據不同的證候分屬於中醫學 「黃疸」、「脅痛」、「積聚」、「鼓脹」、「藥物毒」等範疇。與肝、脾、腎三臟密切相關,總的病理基礎是肝鬱氣滯、氣滯血瘀,活血化瘀法是治療本病的必用法則。

辨證分型及治療

  1. 肝鬱脾虛,治法:疏肝解鬱,健脾化濕,方用柴芍六君湯加減;
  2. 濕熱蘊結,治法:清熱利濕,方用茵陳蒿湯或清熱利濕退黃湯加減;
  3. 熱毒壅盛,治法:清營解毒,涼血止血,方用清熱地黃湯加味;
  4. 氣滯血瘀,治法:行氣活血,化瘀消積,方用柴胡疏肝散合理氣活血退黃湯加減;
  5. 瘀結水停,治法:化瘀利水散結,方用當歸赤芍散合下瘀血湯加減;
  6. 肝腎陰虛,治法:滋腎養陰,方用一貫煎或滋水清肝飲加減。

 

針灸

  1. 急性藥物性肝病:主穴:足三里、太衝、陽陵泉;
  • 嘔吐配内關、中脘;脅痛配章門、肝俞;黃疸配至陽;腹脹配天樞;
  • 采用瀉法或平補平瀉手法;
  1. 慢性藥物性肝病:主穴:肝俞、大椎、足三里;
  • 肝區痛,腹脹甚配期門、章門;肝脾大配肝俞透膽俞,膽俞透脾俞;
  • 采用平補平瀉手法;
  1. 肝氣鬱滯:期門、支溝、陽陵泉、足三里、太衝,用瀉法;
  2. 精血虧損,血不養肝:肝俞、腎俞、期門、行間、足三里、三陰交,用補法;
  3. 黃疸:膽俞、陽陵泉、陰陵泉、内庭、太衝,用瀉法。

 

醫囑

  • 臥床休息,病情逐漸恢復過程中可配合適當的活動;
  • 高蛋白、高維生素,適當糖類,低脂肪飲食;
  • 忌酒類、蝦、蟹、公鷄等及辛辣刺激性強的食物,少食肥肉及油炸熏製食物。

如果想了解更多,歡迎致電預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