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養生Q&A─大暑
撰文:康河中醫診所註冊中醫師莫風媚
今天繼續講解一下二十四節氣正確養生的小方法,剛剛經歷過「小暑」相信大家已經深深感受到天氣日漸炎熱,天天汗流浹背的感覺了,但這只是一個小小的開端,因為最近已經踏入「大暑」天了!
Q:「大暑」是什麼?什麼時候是大暑?
A:2022年大暑天的日子是在7月23日
「大暑」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二個節氣,亦是夏季最後一個節氣,此時太陽到達黃經120度,大暑天前後都是全年最炎熱的時期。
Q:「大暑」有什麼氣候特點?
A:「暑」意思是酷熱,大暑是炎熱之極的意思,大地上熱氣蒸騰,濕熱交蒸。
就如《逸周書》所曰:“土潤溽暑1。又五日,大雨時行”“大雨不時行,國無恩澤”。
大暑是全年中光照最強烈、高温酷熱、雷暴頻繁,雨量充沛,是萬物狂長的時節。
1溽暑,指潮濕且悶熱
Q:大暑天時常見的不適有什麼?
A:炎熱天氣導致人體溫度上升,為了調節體內溫度,毛孔會擴張排泄汗液從而降溫,但肺衛氣虛、老人、兒童等人群較容易汗出過量,導致陰液耗損,氣隨液脫,可見口燥咽乾、頭暈、心悸、胸悶、嚴重甚至可見中暑及脫水等症狀。
除此之外,暑濕之邪容易侵犯脾胃,因此常見食慾不振、精神倦怠,平素脾胃虛弱者更可見腹痛、腹瀉、惡心嘔吐等脾胃不適症狀。
Q:那大暑天需要注意什麼呢?
A:首先,酷熱天氣應避免日曬,如非必要盡量減少行山、戶外長跑/馬拉松等活動。若需要長時間於戶外工作應採取防曬措施,如使用防曬油、遮陽傘、穿長袖而寬鬆的衣物、戴闊邊帽以及防紫外光(UV)的太陽鏡等。亦盡量避免室內外温差過大,最好保持26℃左右的室內温度最為合適。
另外,很多人喜歡夏暑天利用沖洗涼水以及大量凍飲來降溫,這些都是錯誤的降溫方法,因為汗孔處於開泄時沖洗涼水容易誘寒氣侵入人體;過度飲用凍飲,使大寒傷及脾胃容易引起腹痛腹瀉等腸胃不適症狀。
Q:可以吃吃什麼調補呢?
A:大暑以清為補,宜食用清暑益氣、健脾袪濕等食物,如綠豆、西瓜、苦瓜、冬瓜、荷葉、薏仁、蓮子、百合等。
湯水食譜推介:
食療一、薏米綠豆湯:清熱解暑、健脾化濕、滋補胃陰
食材:生薏米20克、綠豆30克、百合30克、山藥30克、水適量(約1500毫升)
做法:1.綠豆先浸泡數小時至軟,山藥浸泡半小時
2.沖洗其他材\
3.加入所有材料後加水,大火燒開後轉中細火煲2小時即可,如有需要可加入少量冰糖調味
食療二、荷葉冬瓜排骨湯:清熱解暑、祛濕利水
食材:冬瓜600克、荷葉1塊、豬肋骨500克、赤小豆50克、白扁豆50克、蜜棗3粒、陳皮1片
做法:1.赤小豆及白扁豆洗淨浸泡1-2小時
2.冬瓜洗淨切大塊;陳皮、蜜棗、荷葉洗淨浸軟
3.將排骨洗淨,放幾片薑以及少量紹興酒先汆水
4.將所有材料置鍋中後加入沸水,大火燒開後轉中細火煲2小時,最後加少量鹽調味即可
食療三、開胃酸梅湯:生津止渴、開胃助消化
食材:烏梅30克、山楂乾100克、甘草15克、冰糖適量、清水約2升
做法:1.先將烏梅、山楂乾及甘草浸泡20分鐘
- 加入所有材料後加水,大火燒開後轉小火煮30分鐘,熄火焗15分鐘
- 再開細火煮15分鐘,加入片糖或冰糖調味即可
Q:為什麼大暑是“冬病夏治”的好時機?
A:大暑是陽氣最盛的時期,是三伏天當中的中伏。
中醫認為可以借助三伏天之陽氣進行天灸治療,透過中藥貼敷穴位,傳導陽氣,從而達到溫陽祛寒、疏通經絡以及增強體質等作用,對於冬天常發疾病,如過敏性鼻炎、支氣管炎、哮喘、風濕痹等陽虛證均有理常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