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鹹

口鹹是指口中自覺有鹹味,有時或伴有鹹味痰涎排出。

五臟各主五味,鹹為腎之味,口鹹多為腎液上乘所致。二證均屬腎虛,一為陰虛,一為陽虛。皆有腰痠腿軟無力,或頭昏頭暈等精氣不足之症。病因多為勞傷於腎,或年高體衰,或久病及腎,導致下元虛衰,真陰、真陽受損而成。《血證論.口舌》提到:「口鹹是脾濕,潤下作鹹,脾不化水,故鹹也。」脾濕不化亦可見口鹹。

 

辨證分型

 

腎陰虛

  1. 生地黃精粥
  • 材料:生地黃10g、黃精10g、大米30g
  • 做法:先將藥材水煎,去渣取汁,用藥汁煮粥。

 

  1. 百合釀鴨
  • 材料:鮮百合300g、冬菇120g、鴨1隻
  • 做法:將鴨身洗淨,用鹽、米酒、薑汁等塗擦均勻,將百合、冬菇塞入腔內,以繩紮牢鴨身,大火隔水蒸至鴨肉酥爛即可。

 

針灸:腎俞、復溜、太溪、照海、然谷等。

 

 

腎陽虛

  1. 參茸海參羹
  • 材料:人參6g、鹿茸1g、海參(泡發後)250g
  • 做法:將海參浸泡,洗淨切丁;人參切片;鹿茸磨粉。先把海參放鍋中煮沸15分鐘,撇去浮沫,加人參片煮30分鍾,加入鹿茸粉,再煮沸5分鐘,加入鹽、米酒、胡椒、薑絲等調味,加澱粉汁拌成羹,倒入湯碗,灑上蔥花,即可。

 

  1. 山萸肉粥
  • 材料:山萸肉15g、紅糖10g、大米30g
  • 做法:山萸肉、大米洗淨,加入紅糖常法煮粥即可。

 

針灸:腎俞、京門、命門、關元、氣海、志室等。

 

脾濕不化

  1. 健脾祛濕湯
  • 材料:淮山(乾品)10g,茯苓10g,溪黃草6g,豬橫脷300g,生薑3片
  • 做法:所有材料洗淨一同放進砂煲中,加適量清水煲開,然後轉小火煲1小時,調味後即可飲用。

 

  1. 薏苡仁茯苓茶:薏苡仁15g,茯苓15g,水煎後代茶飲用。

 

針灸:脾俞、足三里、三陰交、中脘、天樞、氣海、陰陵泉等。

 

如果想了解更多,歡迎致電預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