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囊炎
膽囊炎是因梗阻、感染、化學性等因素引起的膽囊炎症疾病,以右上腹疼痛,消化不良為主要臨床表現。本病發生率在70%以上,多見於女性,與男性之比約爲1~2:1,發病年齡多在20~50嵗之間。
臨床上分爲急性膽囊炎和慢性膽囊炎。診斷標準:
- 急性膽囊炎:右上腹疼痛(可向右肩背部放射),Murphy徵陽性、右上腹包塊/壓痛/肌緊張/反跳痛。伴有發熱、C反應蛋白及白細胞升高;影像學檢查提示膽囊增大,膽囊壁增厚,膽囊頸部結石嵌頓、膽囊周圍積液等。
- 慢性膽囊炎:反復發作性上腹部或右季肋部隱痛、脹痛,或向左腰背部、右肩胛區下部放射;可有餐後上腹部飽脹、噯氣、消化不良等,多在進食油膩食物後症狀明顯;可有膽絞痛及急性膽囊炎發作史;中上腹壓痛或叩擊痛,膽囊區可有壓痛,可捫及腫大的膽囊,也可無陽性體徵。影像學檢查提示膽囊縮小、變形及膽石。
膽囊炎在中醫學屬於「脅痛」、「膽脹」範疇。由於肝膽氣滯,濕熱壅阻,影響肝臟的疏泄和膽腑的通降功能而發病。治療上實則清熱利膽,疏肝行氣活血,虛則健脾和胃,養陰柔肝。
- 肝氣鬱結,治法:疏肝利膽,行氣化瘀,方用柴胡疏肝散加減;
- 肝鬱脾虛,治法:疏肝利膽,健脾和胃,升清降濁,方用柴芍六君湯加減;
- 肝膽濕熱,治法:清熱利濕,行氣利膽,方用大柴胡湯加減;
- 膿毒内蘊,治法:涼血活血,清熱解毒,通裏攻下,方用犀角地黃湯、龍膽瀉肝湯合大承氣湯加減。
針灸有止痛、止嘔、退熱、利膽的作用,
- 可選用膽俞、中脘、足三里、膽囊穴、陽陵泉等穴;
- 絞痛加合谷,黃疸加至陽,高熱加曲池,嘔吐加内關;
- 選取2~4穴,強刺激,用瀉法。
- 灸法:
- 可選用陽陵泉、期門、日月、肝俞、膽俞、太衝、足臨泣;
- 發熱加大椎、曲池、合谷,絞痛加丘墟、足三里;
- 胸滿加膈俞、内關、豐隆;用雀啄灸。
- 痛甚可取神闕,隔鹽灸。
醫囑
- 起居有常,避免受涼;
- 加强鍛煉,提高機體抗病能力;
- 飲食忌生冷油膩,不宜過飽;
- 保持精神舒暢,避免憤怒、焦慮等不良情緒的刺激。
如果想了解更多,歡迎致電預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