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易激綜合徵
腸易激綜合徵(IBS)是腸臟功能紊亂、失調或腸道過敏所引起的症狀之統稱。香港浸會大學協理副校長卞兆祥早前受訪指現時全港有14%,即約一百萬人患病,其中腹瀉型佔40%,有8%的患者需每天食藥,但只有止痛效果,未能根治。
根據2006年美國腸胃科學會羅馬III診斷標準,此症可分為腹瀉型、便秘型、混合型、無法分類型4種類型,患者亦可能會隨時間而改變類型。
IBS的主要症狀是反復腹痛、腹脹或腹部不適,最近3個月内每個月至少有3天出現症狀,合并下列症狀中的2個或以上,排除其他病變即可診斷:
- 排便后症狀緩解;
- 發作時伴有大便頻率改變;
- 發作時伴有大便外觀改變。
本病在中醫學中屬「腸鬱」、「腹痛」、「便秘」、「泄瀉」的範疇,其發生與情志失調、思慮勞倦最爲密切,精神抑鬱或緊張為重要誘因,飲食不調為發病的重要環節,主要病位在腸道,與肝、脾、腎等臟腑功能失調相關,治療以條例肝脾氣機爲主,兼以健脾溫腎。
辨證分型及治療
- 肝鬱氣滯,治法:疏肝理氣,方用六磨湯加減;
- 肝鬱脾虛,治法:抑肝扶脾,方用痛瀉要方加味;
- 脾胃虛弱,治法:健脾養胃,化濕消滯,方用參苓白朮散加減;
- 大腸燥熱,治法:瀉熱清腸,行氣通便,方用麻子仁丸加減;
- 脾腎陽虛,治法:溫腎健脾,固澀止瀉,方用四神丸合理中丸加減。
針灸
- 泄瀉:足三里、天樞、三陰交,補虛瀉實;
脾胃虛弱加脾俞、章門;脾腎陽虛加腎俞、命門、關元,也可用灸法;脘痞加公孫;肝鬱加肝俞、行間。
- 便秘:背俞穴和腹部募穴及下合穴爲主,一般取大腸俞、天樞、支溝、豐隆,補虛瀉實,寒證加灸;
熱秘加合谷、曲池;氣滯加中脘、行間,用瀉法;陽虛加灸神闕。
醫囑
- 起居規律、三餐定時定量;
- 工作張弛有度,不要使大腦長時間處於高度緊張狀態;
- 調節情志,保持心情舒暢;
- 腹瀉患者應食少渣、易消化、低脂肪、高蛋白食物;便秘患者可多食纖維較多的蔬菜、粗糧等,同時避免長期使用瀉藥及理化因素對腸道的刺激。
如果想了解更多,歡迎致電預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