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酸倒流
胃酸倒流是指胃液倒流進入食道,甚至口吐酸水。香港腸胃動力學會2020年發表了一項研究,發現本港胃酸倒流發病率(定義為每周最少一次因為胃內食物或其他物質反流至食道而引致的不適),由2011年的4.1%飆升至2017年的5.7%,推算現時香港大約有42.8萬人患有此疾病。
本病臨床上常有胸骨後燒灼感,胸骨後或後背疼痛,返流至口咽部,吞嚥困難或嘔吐,食道活動性炎症嚴重時有出血的症狀,結合胃食道內窺鏡檢查、食道酸鹼度(pH)監測,下食道括約肌壓力測試可確診。
本病在中醫學屬「噎膈」、「胸痹」、「吐酸」、「胃痛」等範疇。由情志不暢、飲食失調、勞累過度或久病傷脾,致脾胃升降失調而發病。本病初起以標實為主,以理氣、化痰、消瘀為法,後期以正虛為主,以滋陰養血、益氣溫陽為法,若出現虛實夾雜,須標本兼治。
辨證分型及治療
- 肝胃不和,治法:疏肝和胃降逆,方用四逆散合小半夏湯加味;
- 肝胃鬱熱,治法:疏肝瀉熱和胃,方用丹梔逍遙散加減;
- 痰氣交阻,治法:理氣化痰暢膈,方用啓膈散加減;
- 脾胃虛寒,治法:健脾溫陽降逆,方用香砂六君子湯加味;
- 氣虛血瘀,治法:益氣養陰,祛瘀散結,方用四君子湯加味;
- 肺脾腎虧虛,治法:固益肺腎,健脾降氣,方用生脈地黃湯合六君子湯加味。
針灸
- 主穴:天突、風池、肩井、膻中、上脘、中脘、關元、大椎、肺俞、心俞、膈俞、脾俞、肝俞、腎俞、曲池、合谷、足三里。
- 吞嚥困難:天突、合谷、手三里、曲池;
- 背部疼痛:大椎、肺俞、心俞、膈俞、風池、腎俞、膏肓;
- 反流:足三里、中脘、肝俞、膻中、氣海、内關。
每次選取主穴6個左右,交替使用,四肢穴位宜用重刺激手法。
醫囑
- 保持心情舒暢,愉快樂觀;
- 勞逸結合,加强鍛煉;
- 飲食有節制,宜清淡營養,鼓勵少食多餐;
- 肥胖者需要減輕體重;
- 減少增加腹内壓的活動,如不要穿太緊的内衣褲,避免大便時過度用力,避免經常彎腰;
- 床頭提高10~20cm,以減少夜間食物反流;
- 戒烟。
如果想了解更多,歡迎致電預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