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濁
尿濁是指小便渾濁不清,而排尿時並無尿道澀痛的症狀;色白如泔漿,初尿不渾,留置稍長,沉澱呈積粉樣者亦屬本症。
生理性的尿濁可由飲食引起,通常只是發生在食物攝入后不久,第二天基本能恢復正常;病理性最常見的是蛋白尿,其他原因包括血尿、尿路感染、尿酸升高、尿糖增多及乳糜尿等。
引起尿濁的常見疾病有絲蟲病、腎癆、精濁、腎系癌瘤,小兒外感或內傷,胸腹部創傷或手術等亦可導致尿濁。
本病在中醫亦屬於「膏淋」範疇,通常與脾腎虧虛、濕濁或濕熱內蘊有關。治療上遵循「實則瀉之,虛則補之」的原則。
中醫辨證分型
- 下焦濕熱,治法:清利濕熱,泌別清濁,方用萆薢分清飲加減;
- 腎陰虧虛,治法:滋陰降火,泌別清濁,方可用知柏地黃丸、大補陰丸;
- 腎陽虧虛,治法:溫腎固澀,方用鹿茸補澀丸;
- 脾虛氣陷,治法:補中益氣,方用蒼朮難名丹合補中益氣湯加減;
- 脾腎氣虛,治法:健脾補腎,方用補中益氣湯合無比山藥丸。
若因少腹瘀血內結,影響膀胱氣化,清濁不分而尿濁者,常伴小便疼痛、小便不通或尿血,尿液紫黯渾濁,少腹脹痛,舌黯而見瘀點。治宜溫陽化瘀,方選少腹逐瘀湯加木通、金錢草。
針灸選穴:陰陵泉、脾俞、腎俞、中極、命門、足三里等。
醫囑
忌勞欲過度;
忌生冷、辛辣、肥甘厚膩等;
適量運動,增强體質。
如果想了解更多,歡迎致電預約。